根據多地統計單位官網信息,為響應《國家統計局關于開展農村青年婚姻關系調研的通知》,多地在今年下半年進行了農村青年群體的婚戀及生育調研。結果顯示,農村青年的結婚率、生育率普遍較過往下降。以浙江寧波為例,當地已婚或離婚的農村青年中,育有一孩的比例為62.5%,二孩的比例為23.21%,三孩的比例為0.89%;有13.39%的受訪者未生育。 “和城市里的青年已經不太愿意生育不一樣,農村青年其實是愿意生孩子乃至生二孩三孩的,但是他們不敢生。”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、研究員、博士生導師楊華在數十年的鄉村調研中發現,盡管仍有較為強烈的生育意愿,農村地區的青年群體往往受制于高成本的婚姻與生活模式,從而導致結婚難、少生育的狀態,乃至陷入“生兩個兒子要哭一場”的境地?! 钊A認為,在被廣泛討論的失衡的性別比之外,農民進城也是導致農村人口結婚率與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4.hc)
▲2021年7月,楊華在湖南農村調研。左一為楊華。受訪者供圖 ━━━━━ 一些農村地區被高額的結婚成本所困擾 新京報:你從什么時候開始做農村婚戀、生育方面的調研的?是怎么調研的? 楊華:從2007年開始,我每年至少有3個月的時間,會到全國各地的農村做田野調查。在村里的時候,每天至少有兩個訪談對象,上午下午各談兩三個小時。談的內容很全面,政治、經濟、文化都談,同時也會聽他們說很多自身家庭的情況?! ⌒戮﹫螅簞傞_始的時候有什么特別的體會? 楊華:十年前,我在河南調研,就聽說他們被高額的結婚成本所困擾。那時候,要在村里說一個媳婦,必須要在村里建成一套新房子,帶院子的那種,大門也要上檔次,否則很難成功說媒。 我記得我在開封的農村認識一戶家庭,給自家的兒子做了許多媒,請職業媒人也好,親戚說媒也好,都不成。兒子到了28歲還未婚,在當地算非常大齡的未婚男青年。為什么呢?主要就是因為他們家院子的院墻還沒有砌起來,房子也是老式的房子。我調研結束后,他們家建了一棟新房,很快就門庭若市了。沒多久,兒子就結婚了?! ⌒戮﹫螅航ǚ孔舆@類成本通常都由男方家庭負擔嗎? 楊華:是的,在農村地區,適婚女性數量低于適婚男性數量,通常100個女性對應108到120個男性,男性的求偶競爭相當激烈,所以婚姻的成本也基本都由男性承擔?! ⌒戮﹫螅翰痪们?,某地民政局為解決農村大齡男青年的擇偶難問題,“鼓勵女青年留在家鄉”,你怎么看待這個提議? 楊華:這是治標不治本的。男女性別比例失調在農村、城市都有體現,男的多、女的少,不管女青年流向哪兒,都注定會有條件相對差的男青年找不到配偶?! ⌒戮﹫螅涸谀愕恼{研中,農村地區年輕人的結婚渠道是什么樣的,是婚姻自主,以“愛情”為主要導向還是傳統的媒妁之言? 楊華:現在的多數農村地區,尤其是淮河以北的農村,主要是通過相親結婚的。我觀察到,農村的年輕人,即使出去務工了,原生家庭的文化體系也要求他回家過年時接受父母的相親安排,最終進入與本地人結合的婚姻。在北方的農村,我所見的與外鄉人結合的婚姻不到10%。這是一種傳統婚姻觀的延續,覺得找本地人靠譜,怕外來的媳婦跑掉,婚姻不穩定?! ⌒戮﹫螅合嘤H這種方式,對男、女都一樣嗎? 楊華:女性找外地人的比例要高一些,大概在15%到20%的樣子。因為女性在流出農村后,在發達地區“往上找”的成功率要大一點,畢竟在大眾觀念里,女性找更強勢優秀的異性結婚是很正常的。男性就不一樣了,通常要“下就”。那么在農村的家庭觀中,就不如回老家找個本地女孩。

▲2021年7月,楊華在湖南農村與村民交談。左三為楊華。受訪者供圖 ━━━━━ “生兩個兒子要哭一場” 新京報:在你后續的調研中,上述的結婚成本是否發生了變化? 楊華:我前不久去駐馬店調研,發現目前最常見的現象是,男方要跟女方相親的話,首先要有一輛10多萬的車,并且在縣城有套房子?,F在縣城的房子每平方米均價怎么也要六七千元,那么房子的首付、購車款加上十幾萬彩禮,婚姻總成本低則五六十萬,高則七八十萬。 一個兒子進城要六七十萬,兩個兒子就要一百多萬。這對當地農民家庭是很難承受的。所以有些村落傳出一種說法,“生兩個兒子要哭一場。” 新京報:這是傳統生育觀被動搖的表現嗎? 楊華:不能算。其實農村地區的男孩偏好還是有的,生第一個兒子的時候都很高興。但生到第二個兒子的時候,就高興不起來了,因為成本太高,負擔不起。而如果第一個生的是女兒的話,就還有可能再生一個兒子。我之前做過一個農村地區生育意愿的數據調查,90后愿意生育的孩子數量是在1.5到2之間,80后是2出頭,70后則更高一點。90后的生育數量比70后、80后降低大約21.3%和14.35%?! ⌒戮﹫螅核赃@和城市地區的低生育率不一樣?! 钊A:不太一樣。城市的低生育率不僅僅因為生活成本、婚姻成本,它還是整個價值觀轉變的結果。大城市里的高知女性、雙職工家庭,本身的生育意愿就非常得低。在事業發展面前,他們愿意生一個就不錯了,更別說生三個。而農村地區并不是沒有生育意愿,他們本質上生二孩、三孩的意愿是很高的,只是擔心生不起,生育意愿被抑制住了?! ⌒戮﹫螅涸趺蠢斫膺@種“擔心”? 楊華:在我的理解中,目前,農民的婚姻成本、生活成本與進城的成本基本可以畫等號。十年前我在河南調研,聽說成親的條件是在村里起一座新房。而從2014年后,說親的基礎條件就變成了男方家庭到鎮上、縣城買一套商品房。農民都想到縣城發展,都在追求城鎮化的生活?! ∥抑皩θA中地區的幾個縣城進行調研,發現各區縣城鎮化率在上升,多數區縣的生育率卻在下降。所以也可以說是城鎮化影響了農村的生育率。比如說,在秦嶺淮河以北的農村,城鎮化的比率非常高,我觀察到百分之七八十的農村家庭都在縣城買房了。相應的,生三孩的農村家庭就非常少,我幾乎沒有觀察到幾例,都擔心養不起?! 《诮?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海南等地,由于城鎮化水平比北方低,大部分年輕人還是在農村結婚、在農村生活,婚姻成本、生活成本都比較低,生三孩的農村家庭出現得稍多些,有百分之三四十的80后、90后生育三孩。 ━━━━━ “搞好了,縣域會成為中國生育的高地” 新京報:你怎么評價農民的城鎮化生活? 楊華:比較關鍵的問題是,很多農民到縣城主要是為了子女的教育。因為鄉村教育在衰敗,學生數量、學校數量都在減少。我調研的時候發現,生源、優秀教師群體都在往民辦學校流動,而民辦學校有90%都在縣城。好些農村地區的學校只有一個學生,有30個到50個學生的學校是最常見的,50人以上就算人多了。而在教育學的概念里,必須有一定的學生數量,讓班級成規模、有梯隊,教育才有可能做好?! ∫虼?,農村地區的學校基本都沒法和城里的學校比升學率。在這個基礎上,農民只能往縣城走,在縣城買套房,讓子女進城讀書?! ⌒戮﹫螅哼@加重了農民家庭的生活負擔? 楊華:這是最沒有效率的生活模式。通常孩子在縣城讀書,由于缺乏寄宿、校車等服務,家長到縣城陪讀是非常必要的。比如在衡陽農村,小學生的陪讀率達到80%以上。陪讀的往往是母親,父親去東南沿海打工,爺爺奶奶則在老家種田。這樣一個家庭就分裂成了三塊地方。且因為除東南沿海外,中西部地區工商業還不發達,農民到縣里后是很難找到工作的,陪讀的母親一般都是全職陪讀。這就造成了一個青壯年勞動力的浪費,會給農民家庭帶來更大的負擔?! 《绞羌彝ヘ摀螅金B不起孩子,越把所有的精力、期待放在唯一的孩子身上。在調研中,我就發現陪讀的母親常常會和孩子產生沖突,家庭矛盾很多。我接觸的有陪讀經歷的母親基本都不愿意生二孩或三孩?! ⌒戮﹫螅耗壳坝惺裁唇鉀Q辦法嗎? 楊華:三孩政策放開后,各地其實都在探索鼓勵生育的方法。比如搞托育,小孩在半歲、一歲以后,由托育機構來托管,以此解放父母的勞動力,盡量不讓生育和事業沖突。很多縣城現在都在構建托育機制,有的是成立公益機構,有的是在工作場所、在單位設立托育地點。但目前的效果還不明顯?! ∥矣X得更本質的方法是,首先把鄉鎮教育搞好,讓農民的后代不必非得上縣城讀書,節省農民家庭的生活和婚姻成本。第二是要讓農村地區的城鎮化伴隨有充分的就業機會。比如說,當農民流向縣城購房時,可以同時在縣城就業,這才是真正的城鎮化,才是不加重農民生活負擔的城鎮化?! ≡谥袊?,農村人口至少還有五六億,如果可以搞好鄉鎮教育和提高縣域的就業機會,我相信縣域會成為中國生育的高地、人口增長的“蓄水池”。